【学院新闻】“协同治理与社区建设”工作坊举行201801期午餐研讨会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18动态浏览次数:92

    2018119日(星期五)中午11点,哲学与法政学院“协同治理与社区建设”工作坊在文科实验楼906举行了今年第一期午餐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刘雯薇博士主持,吕同舟博士和张振洋博士主讲,张振洋博士、陈洪杰副教授、陈兆旺副教授和刘雯薇博士担任评议人。工作坊团队部分成员以及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第一场研讨由吕同舟博士报告论文《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社会组织“黑名单”制度建构研究》,张振洋、陈洪杰进行评议。在报告中,吕同舟主要讲述了研究源起和文章思路。该论文将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组织“黑名单”制度建构相结合,首先回顾了社会组织“黑名单”制度的实践进展和简要文献,认为现有研究较多集中于企业“黑名单”和公民“黑名单”,社会组织“黑名单”的相关研究较少。论文第二部分提出在政社关系重塑的视角下理解“黑名单”制度至少应当构筑于两个逻辑基础之上,其一,政府应当允许社会组织“试错”;其二,对社会组织的惩戒应当落实到位。论文第三部分将“黑名单”制度运行的基本路径划分为信息处理、性质研判、问题处理、名录公布与名录移除五个环节,细致地描述了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论文第四部分则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大维度切入探讨构建“黑名单”制度的主要策略。

张振洋评议时认为“黑名单”制度建构的研究较为新颖,同时提出四大问题。其一,如何厘清试错与犯错的边界?其二,失信惩戒制度与“黑名单”制度二者是何种关系?其三,如何添加材料更接近实际而不是构建出来的状态?其四,论文提出的五大环节前后衔接用“闭环”是否合适?陈洪杰评议时认为论文的经验材料较为缺乏,“黑名单”制度的建构在法律条款里已较为明确,论文可以讨论政府具体在哪些领域可以放松管制以及如何交接职能给社会组织等。

第二场研讨由张振洋博士报告论文《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后果是瓦解基层社会吗?——以上海市S镇“乐妈园”项目为例》,陈兆旺、刘雯薇进行评议。在报告中,张振洋主要讲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在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基础上,通过对上海市S镇“乐妈园”项目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公共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并非现有研究认为的瓦解了基层社会反而是重塑了城市基层社会。其原因在于“乐妈园”项目团队,即一个具有成长本土性和行为长期性的草根团队能够参与社区治理,帮助重塑社区治理机制和治理逻辑,以及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因此,该论文指出项目制并非瓦解基层社会的直接原因,基层社会瓦解的重要原因在于项目落地过程中缺乏本地的草根团队等中介组织参与。

陈兆旺评议时认为该论文设计精致,同时提出三大问题。其一,论文本身探讨的是城市自治项目,而文献综述主要以农村自治项目为主,并没有涉及到城市自治项目;其二,中介组织或草根组织的参与可能是强化社区自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社区规则等的建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重塑仍需探讨。其三,对比项目制瓦解农村基层社会而在城市反而重塑,是有无草根组织导致的差别还是两种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本身就有很大差异?刘雯薇评议时认为该论文是在第一手材料中发现的创新点,为问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刘雯薇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文献综述可以纳入城市项目化运作;其二,可以进一步考察项目制对基层社会的长期影响;其三,可以增加案例的数量,进行正反向的对比。

自由讨论环节,吕同舟、张振洋回应了评议人的疑问,冯猛、王礼鑫、李辛等老师分别就两篇论文发表了看法,提出了疑问与修改意见。

刘雯薇总结研讨会时认为,两位报告人展示了自己的最新成果,与会人员对论文进行了深入讨论。其感谢了两位报告人的汇报,感谢了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与参与,并期待工作坊团队下一次研讨会的召开。

(撰稿人: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冯煜。涉及报告人、主持人、评议人发言等,均未经本人审定。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