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刘伟教授谈“话语建构与我国政治学研究的出路”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23动态浏览次数:90

        20171020日(星期五),在文科实验大楼906,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伟教授就“话语建构与我国政治学研究的出路”这一主题向我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生动的讲座。这是我院“协同治理与社区建设”工作坊举行的系列学术讲座之一。出席讲座的有哲学与法政学院的教师以及研究生。王礼鑫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刘伟教授认为,话语有三个层面:一是说什么话,二是向谁说话,三是怎么说。学术话语重构的压力,源于党和国家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状况的不满;而话语建构的核心就是要塑造我们中国自身的主体性。要打造中国自身的主体性,话语就要为主体性服务,哲学社会科学都要进行话语体系创新。

为进行话语体系的创新,此前学界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学术规范化,二是社会科学本土化。学术规范化和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就意味着话语体系的再构。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需要的话语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社会主体性,话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相呼应的政治话语;三是与中国崛起的事实相呼应的政治话语。同时坚持中国本位立场,不是以他者立场为主的话语。

刘伟教授指出,目前政治学话语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学研究成了个小圈子的游戏,越来越封闭,从本本主义出发,忽视了政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二是政治学在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上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欧美概念及其政治话语占压倒性的优势,欧美学术话语对我们影响很大。中国政治学是从学习过来的,意味着很长一个阶段就是欧美的话语居主导,中国学者在提炼概念、建构理论方面还存在欠缺。

刘伟教授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上述问题。一是中国政治学学术话语没有很好的坚持中国主位意识。没有主位意识,就不会想到从中国经验实践出发提炼自己的概念理论,就会用现成的欧美概念来套中国的政治实践。二是中国政治学术话语问题其实是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以及这个阶段带来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依然处于草创期,处于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中前期。学术积累不够,这是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阶段决定的。政治学学术话语需要一个稳定长期的传承。三是中国政治学术话语权不够。从话语权角度来讲,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概念,要有自己的理念。

就政治学理论重构,刘伟教授认为,一是依赖政治学学者不断地拓展研究深度,提高研究水平。二是在理论的立场上重新审视建立理论参照系,重新定位我们的学术判断,分清哪些是政治学的公理,哪些是政治学的地方性知识。

关于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刘伟教授提出,一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二是要审视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的适用性。

最后,刘伟教授分析了话语建构与政治学研究发展中应该警惕的风险。一是政治学研究在没有充分成熟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如果有明显的偏向性和选择性,就可能会形成对西方政治世界的偏见,也会形成对我们自身的政治世界和政治历史的封闭意识;二是研究积累、传承性不足的情况下,短期内拔苗族长式的助推可能适得其反。

(撰稿人:2016级政治学理论研究生凌美泉。涉及报告人、主持人发言等,均未经本人审定。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