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诉源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文化意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7-09动态浏览次数:10


近日,“诉源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文化意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由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沪上高校和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沪外高校,以及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学海》杂志等单位的近5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秘书长、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刘振宇副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副会长蒋传光教授和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院长陈金钊教授先后致辞,欢迎与会代表冒着上海橙色高温预警参加本次研讨会,期待本次跨学科的交流能够增进诉源治理理论、推进诉源治理实务机制建立。而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易雨竹分享了“甘棠树下”工作室的诉源治理场景的具体案例和建设成效。


第一单元由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副院长吕玉赞副教授主持。上海市公共事务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新叶教授比较了上海市两个社区矛盾调解案例的工作专班机制,展现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基层运转逻辑和实际效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彭巍阐释了“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6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未变的核心要义,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社会治理领域中的标志性样本;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伟臣副教授则将会场从“当下的中国”转换到“既往的黎巴嫩”,呈现了纠纷解决类型学研究的进路。《学海》杂志杨笑宇编辑、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杨知文教授、上海市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俞小海博士围绕“枫桥经验”“纠纷解决”“个案和理论”等进行了深度点评。

第二单元由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蒋太珂副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冯晶副教授从纠纷主体交互视角切入,调和司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两种诉源治理模式,提炼纠纷生成金字塔模型;云南大学法学院徐清副教授基于对云南省人民法庭的实证考察,梳理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谱系,借鉴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乡村场域中人民法庭的微观实践,观测乡村司法系统与乡村社会系统之间多维立体的复杂动态关系;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韩振文副教授携弟子孙甜,基于协同治理模型,建构诉源治理背景下律师调解市场化的有关规范,回应律师调解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吉林大学法学院杨帆教授、上海大学法学院杨立民副教授、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王冲博士围绕“社会系统”“社会规范”“律师角色”等进行了深度点评。

第三单元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吴泽勇教授主持。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吴俊副教授指出诉源治理对民事诉讼程序中立案登记制度、诉讼系属判定等制度的冲击,期待司法改革的长期主义视角;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朱志昊副教授强调司法的象征意义,开放多元的诉源治理机制并未解决法律与意义的关联重构问题,导致诉源治理的象征化功能不足;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屹青依托广东与河北的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推进的经验研究,尝试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力图为基层法院更好地参与诉源治理工作提供可行性路径参考。上海司法智库学会秘书长、同济大学法学院罗恬漩副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司法研究所陈洪杰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律社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梦黎博士围绕“法院功能”“符号表征”“思维模式”等进行了深度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谭俊主持闭幕式。上海市法学会理事、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王奇才副教授结合微博热搜,为诉源治理纳入“时间-空间”的维度;中国法学会理事、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蒋传光教授期待跨学科论坛未来能够常态化、专题化,并再次感谢参会嘉宾对于本次研讨会的鼎力支持和会务组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