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在线学术报告
6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应邀通过网络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主题为“从SARS到COVID-19:不稳定环境中的专家参与”。哲学与法政学院王礼鑫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朱旭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政策过程理论、智库和专家参与、转型与公共治理等。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奖项。入选中国网“2014年中国智库建设十大代表人物”和中青网“改革开放40年智库建设40人”。
朱旭峰教授首先通过描绘公共政策知识图谱对公共政策的多个研究方向做出简要梳理,说明了专家参与等在政策过程及其研究中的定位。报告中,他细致地刻画了1997-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2005-2009年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3年SARS和2019-2020年COVID-19等四项决策过程中的专家参与情况,将专家参与环境区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种情况。他认为,在稳定环境中,专家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进行谏言,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在此过程中要权衡利益相关者对于建议的接受程度。在不稳定环境中,专家首要问题是对突发事件的问题识别,进而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提出建议。专家参与的主要功能是为决策者供给信息。对于中国近二十年专家参与政策制定的演变,朱旭峰教授提出“四个参与”的概括,分别是:从顶层设计到立体化参与、从重点学科到全领域参与、从短期应急到常态化参与和从官方牵头到全社会参与。
在讨论环节,朱旭峰教授就自媒体促进公共政策产生过程中专家的作用,不稳定环境中专家方案的竞比,专家失灵和决策失灵等提问进行了回应。
哲学与法政学院的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清华大学博士后等五十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撰稿人:201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朱登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