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讲座实录 | 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提问、文献与研究设计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9-09-29动态浏览次数:446

     20199月27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社会学系冯猛副教授应研究生院的邀请,在徐汇校区文科实验楼502为哲学与法政学院研究生作了关于“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主题讲座,90多位参会学生涵盖社会学、法理学、国际政治、哲学等多专业、学科。此外,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流辉副教授携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胡于凝老师共同出席了本次讲座。

冯老师以自身研究经验开场,借助他本人所做的土地测量信息生产的实证研究,指出信息收集在多方主体的作用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由此提出“本应遵循科学标准与规范的基层活动,却镶嵌在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信息生产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保真等不同倾向”这一问题,由此展开对社会科学中实证研究的思考:一项社会学实证研究该如何展开(即问题提出)?一篇社会学实证研究的论文如何着手?论文构思(如开题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而后,冯老师结合自身实证研究经验,以及多年指导研究生的教学体会,主要从社会学实证研究的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三方面开展讲座。

  

一、问题提出

冯老师首先区分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提问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且问题的提出从需要被解释的、实实在在发生的现象开始,要求能回应“变量”、有研究前景、可操作。提出问题后要找到解释因素,运用理论工具,从经验入手以回应理论问题。这要求研究生多阅读该方向的著作和论文,多与导师交流,摸清这套理论背后前提、适用条件、逻辑思路,特别是找到其蕴含的不足和“漏洞”,后者往往是发展理论的突破点。

  

二、文献综述

冯老师指出,文献综述在于承前启后,即为研究问题寻找对话点、为展开研究寻找理论。具体来说,文献综述需要主要围绕被解释的现象、如何解释该现象查找已有研究,展开述与评,主要包括:①因变量的表现及其特征;②针对因变量的变化的已有的解释;③针对问题中作者提出的解释的已有研究。研究创新点也往往来自这三方面。

理想的文献综述应呈现为“漏斗型”,即包括已有文献与文献的对话、研究者与文献的对话,以及对话文献要回到待展开的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

国外学界对研究设计尤为重视,研究设计包括四个部分: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概念是论文的基础,概念界定应结合已有文献和自身研究,界定好因变量、自变量以及衍生出的子变量,甚至“关联机制”概念。冯老师强调好的研究是把解释因素和被解释因素放入标题中,这也是他多年来指导研究生论文的经验心得。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来自于研究者熟悉的可以驾驭的理论工具。被解释因素从哪几个方面(维度)展开?解释因素从哪几个方面(维度)展开?解释因 素与被解释因素之间的影响链条和机制是什么?确定被解释因素的维度、解释因素的维度、 链接机制的依据,就是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冯老师强调,方法、资料要与回应的理论一一对应,即经验、理论相结合。使用能够达到研究目的的方法收集到资料后,要通过机制分析、模型构建、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转化为对论文形成的支持材料,才能将原始材料加工为美味的“饕餮大餐”

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即研究思路的外在呈现,分析框架不是目录,但一篇好的论文,仅仅看目录是能够清楚该研究想要说什么的。因此在目录(各级标题)的设置中,要把关键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来。在此,冯老师也强调了社会学的学科特色,即社会学论文一般不写政策建议。

  

研究展开

研究设计结束后,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冯老师深耕于社会学实证研究,讲座过程中,老师紧密结合自身在地方政府、社区治理等领域的研究经验,语言风格平易近人而深刻真切,同学们深受启发,踊跃讨论,就样本代表性、理论对话、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与老师进行细致交流。马流辉老师与胡于凝老师也分别进行发言点评,讲座圆满结束!

  

  

3:现场提问与交流

4:华东理工大学马流辉老师现场点评

  

  

  

  

5上海师范大学胡于凝老师现场点评

  

  哲学与法政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