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协同治理与社区建设”工作坊举行201903期研讨会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4-12动态浏览次数:555

2019年4月10日中午,哲学与法政学院“协同治理与社区建设”工作坊在文科实验楼207举行了今年第3次午间讨论会。此次研讨会由陈媛副教授主持,周立民博士和胡于凝博士报告,刘雯薇博士、陈洪杰副教授、张云翔博士、陈媛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工作坊团队部分成员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第一场研讨由周立民博士报告论文《互联网时代的法律认同危机: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基于 CGSS2015的结构方程模型》。论文基于 CGSS2015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法律认同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的法律认同仅有间接弱化效果。这种间接效应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框架”下,居民通过互联网使用接触到了较多的负面法律报道,导致他们具有偏低的主观法律制度绩效尤其是执法公平评价,并对法律认同产生了间接负影响;二是互联网使用极大增加了居民的权利意识,而权利意识使居民对法律制度输出不足有更强烈的批判倾向,从而间接负作用于法律认同。

刘雯薇博士在评议时就框架涉及的变量关系、表格变量的描述、结论建议的篇幅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陈洪杰副教授建议,在引入国际学界信任研究分析框架时可增加“中国情景”的设计。

第二场研讨由胡于凝博士报告论文《大学生廉洁的秩序维度》。报告人提出,应该改变传统上把大学生廉洁作为一个群体性意志来看待的观念,认为大学生廉洁是基于每一个大学生具体的廉洁意志汇集而成。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大学生廉洁需要多个复合维度的支持,除了原始秩序、国家秩序、政府秩序、社会秩序以外,还离不开心理秩序的支持。内在的心理秩序通过整合其他的多维秩序,成就了大学生廉洁在心里空间的最终实现。因此,大学生廉洁需要基于秩序维度处理好国家法制体系的完善、确保社会的公平分配、注重高等教育的效果几个核心问题。

张云翔博士评议认为,论文研究角度非常有趣,理论划分很有启发性,可以成为量化研究的起点。陈媛副教授在评议时就廉洁问题的个人性与公共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心理秩序如何上升为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等提出了建议。

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人员就论文主题、问题的设定、资料的补充、框架的完善等展开了激烈讨论,报告人分别作了回应。



(撰稿人:2017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逄淑玲。涉及报告人、主持人、评论人发言等,均未经本人审定,特此说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