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方克立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04-26动态浏览次数:23

2021年4月23日到25日,“方克立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会议中心成功举行。这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法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期刊专家学者,共有50余人,部分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两个学科的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首先为方克立先生逝世一周年默哀,然后介绍了方克立的主要学术贡献和方克立与上师大哲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深厚渊源。蒋院长说,方克立先生的学术贡献对近40年的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方克立首先提出应对中国哲学范畴和范畴史进行挖掘和整理,这影响了此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中国哲学史教材的编写;他开创了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作为国家“七五”“八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得到学界公认;他继承并发展了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了积极思考,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他说,方克立在中国哲学史领域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今天在这里缅怀方克立,一方面不忘他对上海师范大学马学科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弘扬他的学术精神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王华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杜运辉教授先后致辞。王华教授着重介绍方克立担任主编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的盛况和方克立对《学报》的定位,并表示《学报》会坚持先生确定的办刊方向,实现先生对《学报》期盼。北京语言大学杜运辉教授回顾了方克立先生指导支持自己在河北师范大学建立张申府张岱年研究中心以及在北京语言大学建立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的历史,表达了对方克立的深刻缅怀。

在主旨发言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首先传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王伟光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的致意。郑大华委员指出,方克立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开拓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他首次以现代新儒学为课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最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开启了现代新儒学研究,为对新儒家研究编撰了最基础的研究资料和学案,并在此过程中集聚、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方克立在新儒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哪些人物属于新儒家?”和“用什么方法研究和评价新儒学?”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上,方克立先生在新儒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概括了方克立新儒学研究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派意识,有汇通古今、鉴定中西的学理意识,有敏锐的政治警觉性和文化自觉性,有高度的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斗争精神。方克立的文化研究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创”指示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

与会学者还对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高度共识。“张岱年——方克立学派”的提法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兴趣。上海师大的樊志辉教授在总结中认为,方克立为学有忠骨,为人有定力,谦和包容,先立乎其大,有家国情怀,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思考问题。崇高的使命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宽广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学术根底、鲜明的学术主张与重要的学术贡献、实事求是的学风与持重平实的文风,成就了的方克立先生,北京语言大学张加才教授总结了方克立学派的形成路径和基本特征。他认为,骨干队伍的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的构建,是方克立学派形成的重要环节。方克立学派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论域的战略性、组织的开放性、成果的系统性、精神的传承性。

本次研讨会共进行了六场会议,发言学者达40余人,提交论文总数量达40万余字。与会学者们共同认识到,研讨方克立先生的学术思想,缅怀先生的学术生涯,弘扬先生的学术遗愿,目的在于以此继往开来,鼓励后学,以有促进中国特色新文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