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城市基层治理法治化与精细化”工作坊论文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11-10动态浏览次数:554

2020119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基层治理法治化与精细化”工作坊论文讨论会,在文科实验楼908室成功举办。

本次讨论会在陈媛副教授的主持下召开,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由王礼鑫副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其论文《重大传染病早期预警决策中的知识生产及其优化——基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早期防控的观察》:一、研究背景方面。以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政府前期的应对为契机,以现有的相关研究资源为参考,从知识生产的研究视角出发,实现来由原来纯粹的理论研究到时政研究的转变。二、具体的解释性研究的探索。本部分以是什么导致了对于“人传人”的迟滞性判断为研究问题,作者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原因:1.早期专家所面对的是无法选择的、存在较大偏差的研究样本;2.以必须到过华南海鲜市场为诊断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出现了知识误用的现象。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早期应对效果不佳。三、具体建议。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具体对策:加快建立国家级传染病预测研究机构;优化不明原因肺炎直报系统,增强疾控中心监测能力;提高公共卫生行政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建立智能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在点评环节,刘振宇副教授给出三点建议:1.关注从信息误用到攻坚战的坚决执行阶段的政府行为的变化;2对于卫健委巡查和世卫组织相关通报的时间点关注;3.从法规角度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对于信息发布的级别界定。吕同舟副教授主要提出三点问题:1.预警决策和一般决策所需的知识之间是否存在着区别;2.在整个应对过程当中,是政府行为逻辑还是知识的逻辑占据主导性地位;3.知识生产在特殊领域如生命领域伦理问题的探讨。

第二个环节,由冯猛副教授报告其论文乡镇信息的社会化生产:对甸子镇3组土地测量案例的考察》。冯副教授以2006年在东北调研期间所关注的土地测量活动为基础,结合另外三个案例,从社会交往距离理论出发,提出四个命题: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基层政府与信息创建者的交往距离越近,信息生产越偏向信息的创建者,乡政信息的失真程度越高;基层政府与信息接收者的交往距离越近,信息生产越偏向信息接收者,乡政信息的失真程度越低;信息创建者与信息接收者的交往距离越接近,基层政府越倾向缩小信息生产弹性,乡政信息的保真程度越高;基层政府承受的外部压力会调整乡政信息的失真程度,但不会改变基层政府信息生产的偏向。

在点评环节,张舒博士提出三点思考:1.社会交往距离与社会距离的概念间的区别是什么;2.基层政府角色的变化是否意味着社会交往距离的相对存在性;3.在不同的案例下基层政府在承受外部压力下的调整行为有什么不同。陈洪杰副教授的点评意见认为,应该加对于主体间的关系考虑进来,同时可以加上对于其他如监督问责和利益博弈方面的变量因素。

最后,是对于两篇文章的自由讨论环节。王礼鑫副教授首先回应了前面两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出本篇论文主要是从知识生产角度来对决策过程做以解释,对政府行为本身做以剥离式研究。在自由讨论环节,刘振宇副教授指出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准确区分信息和知识问题;肖薇副教授指出,是否可以以参照系问题来支撑知识误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参照系的影响机制问题加以研究。同时,其认为政府行为的影响无法剥离,并指出如何区分知识误用和知识储备量小之间的区别。陈媛副教授主要从知识社会学的加以研究,认为可加入对于公共卫生部门具体职责的细分和对于政府的价值理念的影响。

冯副教授对之前的问题做以回应,指出本次的研究是观察与经验的结合,并将监督和问责等手段都看作是拉近社会交往距离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更强调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王晓灵教授建议,可在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加入相应的量化研究环节,可使得信息失真等问题得以更为清晰的体现。而陈媛副教授认为可加强对于接收者的深化研究。刘雯薇博士认为可以更多地从非正式约束的角度对基层政府的信息失真为体加以补充阐述。

本次论文研讨会在大家对于两篇论文的激烈讨论中结束,两位主讲人均认为收获颇丰。而相关的讨论并没有因会议的结束而终止,讨论参与者都表示会继续跟进相关的讨论,力争创作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